88彩

88彩

你的位置:88彩 > 88彩介绍 >

别只盯着张学良,西安事变的真相,是一场“小人物”对老板的终极

点击次数:91 发布日期:2025-10-08

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不是靠伟人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而是被小人物在关键节点上,连滚带爬地逼上梁山。所谓时势造英雄,翻译过来就是,再不折腾一下,大家就都要被时势给搞死了。

你以为的重大决策,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在一间窗明几净的会议室里,大佬们喝着茶,指点江山。

现实中的重大决策,往往是在一间漏风的破屋子里,一群人被逼到墙角,其中一个哥们忍无可忍,抄起板凳说,妈的,干了。

西安事变就是这么个典型案例。

在我们的标准叙事里,这事儿的主角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一个东北军少帅,一个西北军大佬,俩人一合计,就把来西安“督战”的老蒋给扣了,逼着他联共抗日。听起来像是一出热血沸腾的英雄史诗,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

但魔幻的地方在于,历史的齿轮,往往是由一个你连名字都可能没听过的人,用肉身去卡住,然后猛踹一脚,才开始转动的。

张学良晚年,人也自由了,说话也放开了,亲口盖章,说当初真正给他下定决心,完成这套“老板PUA逆向操作手册”的,其实另有其人。

这个人,叫高崇民。

叶剑英说他“对西安事变是有功的”。

蒋介石那边更直接,气得跳脚,说“高崇民就是西安事变的魔爪”,并且这个梁子记了一辈子,到死都想把他给办了。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个能让国共两党大佬都给予高度评价(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人,到底在牌桌底下,打了多少张要命的牌?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从张学良的一个高端小圈子说起,叫“核心组会议”。

这名字一听就很互联网大厂。说白了,就是少帅觉得手下那个“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人多嘴杂,山头林立,跟个KPI都定不下来的事业部似的,根本没法高效执行。于是他拉了十个自己最信得过的人,组了个高管群,以后大事儿先在这个群里过一遍,形成PPT,再给他汇报。

高崇民,就是这个十人核心群里的成员,而且还是核心中的核心,话事人之一。

本来这套班子跑得好好的,结果张学良这位CEO,去欧洲出了趟差,回来就魔怔了。可能是被墨索里尼的PPT给忽悠瘸了,回来满脑子都是法西斯那套,天天喊着要“剿共”,要向老板看齐。

这就尴尬了。核心组这帮哥们,都是憋着一口气要打回老家、干翻小日本的,结果你老板天天琢磨着怎么在内部搞KPI斗争,消耗自己人。这谁受得了?

于是,小圈子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不少人觉得跟着这样的老板没前途,要么跳槽,要么躺平。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一件大事,叫“新生事件”。

核心组成员之一的杜重远,在他的杂志上发了篇文章,叫《闲话皇帝》,聊了聊各国君主制度,顺带嘴贱提了一嘴日本天皇。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日本人当场炸毛,说这是“侮辱天皇”,逼着老蒋必须严办。老蒋呢,你懂的,面对洋大人,腰杆子一向不是很硬,立马就把杜重远给抓了判了刑。

这事儿在东北军内部,简直就是一场八级地震。杜重远是谁?是张学良的朋友,是大家圈子里的人。自己兄弟因为说了两句真话,就被老板为了讨好外人给卖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卖队友没商量的精神。

张学良心里那叫一个憋屈。杜重远在牢里,还惦记着这位少帅,给他写信,苦口婆心劝他别再搞内战了,赶紧掉头抗日才是正道。

信写好了,谁去送?这可是个要命的活儿。送过去,说不定就被当成“通共”的证据,直接打包带走。杜重远想来想去,觉得只有高崇民最合适。

为啥?因为高崇民跟张学良关系铁,而且是个硬骨头。之前张学良犯浑那段时间,别人都走了,高崇民没走,还因为坚持抗日,跟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贺衷寒当面锣对面鼓地干了一架,直接被下了通缉令。

张学良还挺讲义气,偷偷把高崇民藏在上海租界。所以让高崇民去送信,于情于理,张学良都得听一听。

于是,高崇民就揣着杜重远的信,带着核心组的“联名上书”,踏上了去西安的路。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送信了,这是一次精准的“定点爆破”,目标就是炸开张学良脑子里那堵叫“服从领袖”的墙。

在他出发前几个月,还有一件让张学良心态血崩的事。日本人搞了个“广田三原则”,核心就是让中国承认伪满洲国,等于官方盖章,承认东北没了。张学良通过内部渠道得知,老蒋一度琢磨着要不要接受。

这消息对张学良来说,不亚于公司被收购,老板还准备把你亲手创立的部门给裁掉,并且让你签一份“自愿放弃”协议。

打回老家的希望,眼看就要变成PPT上的一句空话。

反不反?怎么反?张学良的内心,估计跟一个马上要35岁被优化的程序员一样,充满了迷茫、愤怒和对未来的恐惧。

就在这个当口,高崇民来了。他就像那个带着新Offer和全套创业计划书来找你的猎头,时机刚刚好。

高崇民到西安,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

第一步,统一内部思想。他先见了东北军的元老派大佬王以哲,两人本来就是朋友,都主张抗日。彻夜长谈,基本上就是把王以哲心里最后那点犹豫给干掉了,思想钢印打得牢牢的。王以呈也给力,直接把高崇民保护了起来。

第二步,搞定潜在盟友。东北军刚到西安,跟地头蛇杨虎城的西北军天天干仗,互相看不顺眼,都觉得对方是来抢地盘的。高崇民直接找到杨虎城,开门见山:兄弟,别误会,我们不是来抢你饭碗的,我们只想干死小日本。几句话,把最大的合作障碍给清了。

第三步,直面最终BOSS。做完所有外围工作,他才去洛川见了张学良。把杜重远的信、核心组的意见书,一股脑地拍在桌上。那意思很明白:少帅,兄弟们都看着呢,东北几千万父老乡亲也看着呢,你自己选吧。

张学良本来就在崩溃边缘,高崇民这一把火,直接把他最后的心理防线给烧穿了。他当场拍板:干!

没过几天,高崇民就陪着杨虎城飞到洛川,张杨两位大佬关起门来密谈,“联合逼蒋”的共识就这么达成了。

当然,事情没那么顺利。高崇民在西安活动的消息,还是被南京的特务知道了,老蒋下令抓人。王以哲连夜把高崇民送走避风头。

但这颗种子,已经埋下了。

1936年,张学良去南京最后一次劝说老蒋,无功而返。他对老板彻底失望了,派人又把高崇民给接了回来。

这一次,他们聊的就不是“该不该干”了,而是“怎么干”。讨论的议题,直接从战略升级到了战术,从“政变”的可能性,聊到了具体的操作细节。

高崇民还顺手牵线,促成了东北军、西北军和我党之间的“三位一体”合作。牌局上的玩家都已就位,就等一个发牌的契机。

12月,契机来了。老蒋亲自飞到西安,逼着张杨剿共。学生们上街请愿,喊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老蒋直接让张学良开枪镇压。

这是把刀架在张学良脖子上了。

12月11日晚,动手的计划已经万事俱备,但张学良这位年轻的CEO,又犯了“临门一脚恐惧症”。他还在犹豫,还在纠结,毕竟对方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是他的结拜大哥。这一步踏出去,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关键时刻,又是高崇民。他给张学良讲了个春秋时期的故事。

楚国大夫鬻拳劝楚王,放了蔡侯,才能进军中原。楚王不听。鬻拳怎么办?他直接拔出刀,架在了楚王的脖子上。楚王这才答应。

高崇民讲完,看着张学良,意思不言而喻。

老哥,老板犯浑,当小弟的就得拿刀架他脖子上,这不叫造反,这叫“技术性调整”,叫“倒逼老板走上正确的道路”。

张学良听懂了。他给这次行动定了个性,叫“兵谏”。

一个“谏”字,把性质从下属的叛乱,变成了对上级的规劝,虽然方式粗暴了点,但师出有名。

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西安事变爆发,内战暂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张学良用后半生的自由,换来了民族的一线生机,也洗刷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而高崇民呢?他在1941年被骗到重庆,关了整整五年,最后还是周恩来想办法,让他顶替别人身份才逃了出来。如果没跑掉,他的下场,大概率和杨虎城一样,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被秘密处决。

历史就是这么个吊诡的玩意儿。它记住了聚光灯下那些做出选择的主角,却常常忽略了那个在后台把刀子递到主角手上、甚至在背后猛推一把的人。

没有高崇民这样的人在关键时刻点火、递刀、踹门,张学良的犹豫和挣扎,可能就真的只是犹豫和挣扎了。

你说,这魔幻不魔幻?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