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中,有七国主动退还赔款,唯独一国分文不退,到底是谁?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逼着大清赔了4.5亿两银子。后来美国、英国、俄国这些家伙陆续说要退钱,大家还以为这帮强盗良心发现了。结果有个国家更绝,表面上说退钱,背地里却玩了个金融把戏,不但一分钱没退,还从中国身上又刮走了几千万两银子。猜猜是谁?
法国这招玩得真漂亮
1900年那会儿,八国联军把北京城搅了个天翻地覆。等到1901年9月7日,李鸿章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进西班牙使馆,在《辛丑条约》上签了字。那一刻,老头子的眼泪直往下掉,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这个要被榨干的国家。
条约规定中国要赔4.5亿两银子,年息4%,分39年还清,本息加起来差不多10亿两。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疼。当时中国总共才4.5亿人口,等于每个中国人头上都压着一两银子的债。
法国分到了15.75%的份额,大概7000万两银子。按理说这钱法国拿得挺爽的,结果一战爆发,法国和德国打了四年,把家底都掏空了。为了筹军费,法国政府拼命印钞票,法郎一下子就不值钱了。
1901年签条约的时候,一两银子能换3.75法郎。到了1920年,一两银子能换14法郎了!法国人一算账,心里就不平衡了。要是继续按银子收钱,那不是亏大了吗?
于是法国人想出了个"绝招"。他们对外宣布要"退还"庚子赔款,用来支持中国教育事业。听起来多高尚啊!但是有个小条件:中国得先把中法实业银行的股金交齐。
这算盘打得真精
中国政府一听,这好事啊!赶紧准备交股金。结果一算账才发现,法国人这是在耍滑头。
法国人算股金的时候,用的是战前汇率——一两银子换4法郎。算"退款"的时候,用的是战后汇率——一两银子换14法郎。这么一倒腾,法国应该退的钱不到4亿法郎,中国要交的股金却有7亿多法郎!
更过分的是,法国还提出要"汇率补偿",说这些年法郎跌价的损失也得中国来承担。这又是4000多万两银子!
算下来,中国不但拿不到退款,还得倒贴给法国6000多万两银子。这买卖做得,简直比抢劫还厉害。
北洋政府开始还想抗争一下。法国人立马把存在法国银行里的中国关税和盐税给冻结了。意思很明白:不交钱就别想要税款。
这一招太狠了。北洋政府本来就缺钱,哪敢和法国人硬碰硬?只好答应分十年把这笔钱交清。法国随即高调宣布:将剩余的庚子赔款全部退还给中国!
别人家的"退款"都比这强
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退钱的,就知道法国这招有多阴险了。
美国虽然也有私心,但至少真退了钱。梁诚在华盛顿发现美国多收了钱,经过几年努力,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退还了1000多万美元。这钱后来建了清华学堂,培养留美学生。
美国人打的什么算盘?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说得很直白:"商业跟着精神影响走,比跟着军旗走更靠谱。"说白了,与其用枪炮征服,不如用思想控制。培养一批亲美的中国精英,比派军队管用多了。
苏联的退款更直接。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政府为了争取外交承认,直接宣布放弃庚子赔款。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希望中国承认苏维埃政权,帮忙赶走沙俄残余势力。
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这些国家,虽然在退款上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但至少都真的退了钱。用途可能由外国人控制,但钱确实到了中国手里。
日本的做法最让人恶心。1923年日本国会通过法案,决定用庚款搞"对华文化事业"。但这个"文化事业"完全由日本说了算,中国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更离谱的是,中国还得继续向日本交庚子赔款,一直交到1937年抗战爆发!
法国这招确实绝了
跟这些国家比起来,法国的手段确实更高明。其他国家要么真退钱,要么明说不退,只有法国玩起了"左手倒右手"的把戏。
表面上看,法国遵循了国际潮流,"退还"了庚子赔款。实际上呢?一分钱没少拿,还多敲了中国几千万两银子。这种操作比明抢还厉害,因为它让被抢的人还得感谢强盗。
中法实业银行本来就是个烂摊子。这家银行1921年就快倒闭了,给中国的债权人造成了巨大损失。法国人为了挽救损失,才想出这个"退款复业"的鬼主意。
银行倒闭的时候,法国人还要求中外债务一起算,不让中国债权人单独处理。这样一来,中国人的损失就更大了。
当时的中国人也不全是傻子
章太炎在1908年就看穿了美国退款的真实目的,说这是"鼓铸汉奸之长策"。对法国这种更恶劣的行为,中国知识分子当然也有反应。
但问题是,看穿了又能怎样?当时的中国太弱了,根本没有和列强平等谈判的实力。明知道是陷阱,也只能往里跳。
北洋政府虽然也觉得法国的要求"未便允从",但慑于法国的威胁,最终还是妥协了。当时段祺瑞政府为了筹内战经费,急需解决这个案子,好拿到被扣留的关税收入。
这事给我们什么提醒
庚子赔款这段历史,最大的教训就是:弱国无外交。
不管列强包装得多么文明,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美国的"庚款兴学"培养了一批亲美精英,英国的教育投资扩大了英语影响力,苏联的"无偿退款"争取了外交承认。
法国的做法虽然最恶劣,但也最诚实——撕掉了所有伪装,赤裸裸地进行掠夺。这反倒提醒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千万不能被表面的"友善"迷惑。
今天的中国早就不是120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国了。但这段历史仍然值得深思。真正的平等只能建立在实力基础上,任何依赖别人"善意"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热点资讯/a>
- 《三国演义》中地方州郡的刺史、州牧、太守都是怎么区分?
- 湖北高速大升级!四条路变八车道,堵车烦恼成历史!
- 高考536分的她为何拒绝百万签约,真相让人意外
- 英格兰赢球却挨批?三狮军团进攻为何成“学生水平”
- 2021超能跑的10位老人:唯有坚持不懈才能跑赢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