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去年救市政策发力,市场分三阶段,科技板块表现突出
还记得去年那个秋天吗,九月二十四号,A股市场在大家都快心灰意冷的时候,突然一记政策组合拳,把跌到土里的股市硬生生扶了起来,瞬间点燃了一大片投资者的希望。
那时候是不是觉得,这牛市来得太突兀,像一杯刚泡好的奶茶,还没来得及搅拌,甜味就先冲了出来。
一年眨眼就过去了,回头看,上证指数从2700点飙到3800点,大家都在统计这届“牛市”到底涨了多少,收益喜人没错,但别忘了,欢乐的气氛里,隐隐埋着不少小心思——这波涨幅真撑得住吗,之后会不会见顶回落啊?
先别急着欢呼,故事还没讲完。
现在就让咱们带着点好奇劲儿,一起刨根问底:这四十个百分点的涨幅,到底靠啥涨出来的,是实打实还是撒糖骗大家高兴呢?
顺便说一句,你是不是也在脑子里默默设过止盈点,琢磨要不要“落袋为安”?其实如果只被表面的业绩吸引,没看清背后的玄机,那可是要当心的呀!
当初A股那一场救市大动作,说实话,政策部门出手那叫一个果断,金融圈都惊了。
回想九月二十四号当天,监管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隆重宣布了一串金融“特种兵”式的支援措施,不仅降准、降息,房贷利率也跟着下调,还扔出来两个5000亿的“超级大礼包”。
可别小看这些钱——一个回购再贷款,另一个叫互换便利再贷款,听着拗口,实际就是让券商、保险公司、基金啥的能够自如把手里的ETF基金换成国债,再用国债当抵押默默融到钱。
这一波操作下去,市场直接炸锅:当天沪指大跳水后转身暴力拉升,来了一次四年未见的4.15%涨幅,成交额也快突破万亿大关,多少人把当天成交量截图存手机里做纪念。
更绝的是,眼看着政策在发力,月底政治局居然还临时开了个会,谈经济大事,立马让外界嗅到财政要大扩张的风向,简直是给市场打了强心针。
你说这牛市为啥能火起来,政策的推动作用绝对是基础里的基础,没有这桩“及时雨”,市场根本起不来多少浪花。
但吧,政策只是点火的火柴,能不能烧透,后面的各路资金和投资情绪才是主角。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疑惑:这么多利好,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炒完一波就又打回原形?
其实结果咋样,还是要看后面牛市运行的三大阶段。
别以为A股涨得风生水起,就该一路上扬。
这波行情其实是分三步走的,咋说呢,像是三幕剧,各有各的高潮和转折。
第一阶段就是政策“密集轰炸期”,抛开政策兜底这根线,各位解套的老铁们抢着撤退,市场人心惶惶,“一日游”式反弹玩得人心跳加速,然后又松劲了,十月八号那天涨势一收,十一假期新入场的小白们瞬间体验到被套的滋味,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市场“横盘震荡期”,说白了,谁也不敢轻易下注。
行情一度走得像过山车,跌了又涨,涨了又跌,春节过后科技板块忽然火起来,拉了次反弹,可好景不长。
四月初一波贸易消息突袭,股市差点全体跌停,谁还敢说A股没有“心脏病”?险些就把大家吓得割肉跑路。
第三阶段也最刺激:国家队出手护盘,风险偏好飙升,牛市的发动机彻底拉满,市场又飞速冲刺。
在这个阶段,沪指短短四个月暴涨八百点,中证全指跟着节奏狂涨三十八个百分点,双创指数直接翻倍。
谁还能不服气科技成长板块这一波?AI、芯片这些热门赛道简直就像装了涡轮增压,倒逼传统行业只能在原地观望。
兴奋点这会儿不在地产,也不在周期,而全都在高科技头上。
但话说回来,有些利好,说起来挺热闹,玩着玩着就让人心慌。
你想,牛市不单靠政策输血,得有业绩说话吧。
现在盘一盘,发现实际业绩改善有限,最大拉升动力反而是估值——也就是“你看好我,我身价就能翻倍”,和企业实际赚不赚钱没啥直接关系。
中证全指的估值,从去年9月24号前的14.7倍,一路飞到最高21.5倍,涨幅近五成。
咋这么大变化?说白了,这一波上涨,80%还是靠估值提升,只有个位数是靠实际业绩增长撑场。
从大环境分析,通缩压力没消,房价继续低迷,毕业生找工作成难题,居民消费都不怎么敢花钱,GDP上半年看着漂亮,实际上离不开抢出口和换新补贴。
这些都是政策偶然刺激一下,后续力量其实难以为继。
等政策效应减退,经济下行压力还不小,尤其明年一季度就要面临高基数,数据可能会更“难看”,企业业绩短期内咋冲,一点头绪都没有。
这就尴尬了,估值都涨上天了,基本面却跟不上,这个泡泡能撑多久?
每次牛市到高潮,市场都会变得疯狂甚至有点儿迷信。
这一年下来,很多人发现债市成了“小透明”,风光全被股市抢走。
债券期货指数直接打回去年水平,票息收益让人哭笑不得,有的甚至“白忙活一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简直抵达新高度。
科技板块持续走强,传统行业只能原地踏步,AI、算力、芯片这些赛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资金都快挤爆了那个圈。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旦科技板块回调,市场会不会跟着剧烈震荡?
现在已经能看到一些疲态,大家都在传上下行压力已经显现,涨势慢慢变温柔,不像年初那阵子的彪悍。
所以说,牛市不是“闭眼买闭眼涨”的游戏,得有点长远眼光,不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说到底,监管层这回动作可不少,光是“货币政策工具”回购增持再贷款,去年至今披露的计划总金额就达1503.29亿元,七百多家上市公司搞起743笔,谁还敢说这不是铁腕护盘?
保险资金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也从原本天花板提高到能接近平分秋色,批复了多个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试水金额加起来高达1720亿元,这些“大块头”的加入,也让市场信心加强不少。
公募基金改革也跑得挺快,权益类基金规模直接飙破十万亿,ETF更是迅速冲到五万亿以上,成了投资者换“盲盒”的新宠,在资产配置当中越发不可或缺。
单日成交额突破三万亿,A股总市值站在百万亿的高位,市场活力与以前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可别觉得只有热闹就行,钱多人多,不等于风险少,说白了,“一切都在变好”的表像背后,不少暗流依然在涌动。
但问题就来了,下一步到底往哪走?
面对政策不断加码和市场生态优化,说实话,A股有的是活力,有的是想象空间,稳市机制也在不断完善,看起来大家都说,未来会从“政策驱动”慢慢变成“内生动力驱动”,最终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
专家们建议,应该瞄准新质生产力方向,把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从系统到机制再梳理一遍,做强耐心资本,让市场资金真能沉淀下来。
投资者怎样应对?这会儿更要看策略,不能再“头铁买入死扛”。
现在市场波动大,优质标的可以长持,但短期还是有下行风险,保护性看跌期权一类工具,不妨先码起来,管理仓位安全让自己睡得踏实些。
再说田利辉教授的观点也挺有道理,未来得围绕新质生产力打造真正的新引擎,债券市场也要发展得更细致些,制度型开放还得继续深化,整个资本市场要稳起来才算有底牌。
投资者都强调“谨慎乐观”,短期调整压力在,但长期趋势没变。
未来机会肯定不少,但也得看个股选择和安全边际,简单抱团不一定管用,“精选+安全感”才是王道。
市场就像一台永动机,周期循环是不变定律,十年间A股经历那么多大浪淘沙,只有少数牛股穿越周期长红不败。
数据摆在这,40%的个股十年翻倍,3%的行业领头羊直接暴涨十倍,真要靠实力和耐力。
新阶段里,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等消费热门领域,以及国家战略支持的科技成长板块,都很可能继续领跑。
但话说回来,机会和风险并存,每一轮牛市背后都有暗涌,投资得有定力也要有策略,不被短期情绪带偏方向。
最终,咱们都学会了一个道理:牛市不是随便吹的狂风,更多时候是短暂的政策集结加上市场乐观情绪一起发功,泡沫和真实成分不分,你要想赚到最后,沉得住气才是真正赢家。
这一路涨过来,多少人高呼重回巅峰,也有不少人在低谷咬牙坚守,祝福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平安穿越风雨,找准自己想要的安全边际。
你觉得,未来A股牛市还能持续多长时间?有哪些投资策略值得关注?或者你有自己的独门见解,欢迎一起聊聊,留言区交个朋友!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热点资讯/a>
- 《三国演义》中地方州郡的刺史、州牧、太守都是怎么区分?
- 湖北高速大升级!四条路变八车道,堵车烦恼成历史!
- 高考536分的她为何拒绝百万签约,真相让人意外
- 英格兰赢球却挨批?三狮军团进攻为何成“学生水平”
- 2021超能跑的10位老人:唯有坚持不懈才能跑赢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