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女士正好有时间
最近这些年,出门旅游成了不少家庭放松心情、增长见识的好选择。
大家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攒点钱,就想着趁着假期,带上家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尝尝各地特色美食。
按理说,这本该是件充满期待和快乐的事。
可偏偏,总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像一颗老鼠屎一样,坏了一锅好汤,让人心里堵得慌。
这不,前段时间,周女士在海南三亚的遭遇,就让不少人感同身受,心里直犯嘀咕:“这旅游消费,到底还能不能让人放心了?”
事情是这样的,2022年,周女士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了三亚旅游。
三亚那地方,风景是没得说,蓝天白云、碧海沙滩,随手一拍都是明信片。
周女士心里也清楚,旅游景区的物价肯定会比平时高一些,但她觉得,只要商家能把价格说得清清楚楚,明码标价,贵点儿也就能接受了,毕竟出来玩,图的就是个开心和舒心。
这种心态,其实代表了咱们大多数普通消费者。
大家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希望花得明白,花得值得。
到了三亚,吃海鲜、尝特色是少不了的环节。
周女士一家人来到一家餐厅吃饭,点菜的时候,就问服务员有没有什么推荐的。
结果,服务员没怎么提海鲜,也没怎么介绍店里的招牌菜,反而一个劲儿地推荐店里的“纯天然鲜榨”椰子水。
服务员说得那叫一个好听,天然健康,老少皆宜。
周女士一听,觉得这东西确实不错,给老人孩子喝也放心,就顺嘴问了一句:“这椰子多少钱一个?”服务员当时回答得非常干脆,就两个字:“38!一个!”
听到“38!一个!”这个价格,周女士心里盘算了一下。
虽然比自己老家贵了一倍多,但考虑到这里是旅游景区,而且服务员说的是“一个”,而端上来的是“一扎”那样一大瓶,她自然而然地就理解成这一大扎椰子水是38块钱。
这在很多人的消费习惯里,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理解方式。
毕竟,你问的是“一个”,但实物是以“扎”的形式出现的,那么“一个”这个单位,在消费者看来,就应该对应这一扎的量。
于是,周女士就点了一扎。
椰子水很快就端上来了,一家人喝着觉得味道清甜可口,挺开心的。
一扎水很快就喝完了,大家觉得不过瘾,想着既然是38块钱一扎,那就再来两扎吧,反正味道不错,也不贵。
就这样,周女士又痛痛快快地加了两扎椰子水。
一顿饭吃下来,大家都很满意,本来想着这顿饭总共也就一千出头吧。
可谁也没想到,当周女士起身去结账的时候,账单拿过来一看,整个人都傻眼了。
总价竟然高达1790元!
她赶紧仔细核对账单,菜品的价格倒是都对得上,可问题就出在那三扎椰子水上。
账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他们一共喝了16个椰子,光椰子水这一项,就消费了608元!
这一下,周女士脑子嗡的一下,这和她心里预期的38块钱一扎,三扎一百多块钱,完全对不上号啊!
这怎么就变成608块了呢?
周女士拿着账单,赶紧找到前台理论,说明明只点了三扎椰子水,怎么会冒出来16个椰子,还收了这么多钱?
餐厅工作人员核对了一下,却一脸平静地告诉她,账单没错,是周女士自己理解错了。
他们解释说,店里一个椰子确实是卖38元,而他们店里一扎椰子水,大概需要5个椰子才能榨满,所以一扎的价格是190元。
周女士喝了三扎,差不多用了16个椰子,所以608元分毫不差。
为了增加说服力,店家还特意强调,他们用的是价格不菲的泰国进口椰子。
这套解释听下来,周女士是又气又懵。
她觉得这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误导消费。
如果当初服务员能直接告诉她,一扎椰子水要190块钱,她根本就不会点,更不会一次性点三扎。
这不明摆着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设下了消费陷阱吗?
周女士坚信,这种做法就是诱导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花钱。
双方僵持不下,周女士一气之下,就把这事儿发到了网上,很快就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相关监管部门也介入了调查。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让人有些失望。
餐厅方面,只是轻飘飘地给了一句口头道歉,并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赔偿。
这件事,让周女士对三亚的印象一落千丈,直接表态说以后再也不来三亚旅游了。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让人来气?
商家在技术上可以说自己没有撒谎,毕竟一个椰子确实卖38块钱,这在他们的价目表上可能写得清清楚楚。
但他们在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却刻意隐瞒了关键的换算关系,也就是“一扎椰子水需要用多少个椰子来榨,总价是多少”。
这种行为,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对商品计量单位和实际价格的认知差异,导致消费者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做出了完全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消费决策。
咱们常说的“明码标价”,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在墙上贴个数字那么简单。
它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有权利在消费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将要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价格、计量方式和所有相关费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消费者在自愿、清晰的基础上进行消费。
就像你买菜,问老板一斤多少钱,老板告诉你价格,你买了三斤,总价就出来了。
但如果老板说“这个菜10块钱一个!”,你以为是10块钱一斤,结果他给你称了三斤,说这是三个,收了你30块,这不就是玩文字游戏吗?
这种“文字游戏”式的消费陷阱,在旅游消费中并不少见。
比如,有的餐厅海鲜标价是“一两”多少钱,而不是“一斤”多少钱;有的景点套票看似优惠,但里面隐藏着强制消费的二次收费项目;还有的旅游团,打着“低价游”的旗号,实则在行程中安排大量购物店,变相强制消费。
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败坏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咱们国家这些年,为了发展旅游业,做了很多努力,投入了大量资源,目的就是想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也想把中国的美好展现给全世界。
大多数的商家,都是勤勤恳恳、诚信经营的。
可就是少数这些“害群之马”,打着擦边球,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宰客”,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口碑,更让整个地方,乃至整个行业的形象都跟着受损。
长此以往,消费者对旅游的信心就会大打折扣,谁还敢放心大胆地出门旅游呢?
所以,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出门在外,尤其是在旅游景区消费的时候,真的得多长个心眼。
遇到那些价格不明确、计量单位含糊不清,或者服务员推荐得过于热情的产品,一定要多问一句,问清楚每个细节。
比如,像周女士遇到的椰子水,就应该直接问:“这‘一扎’椰子水,到底多少钱?”或者“这‘一扎’需要多少个椰子?”把所有疑问都在点单前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避免稀里糊涂地掉进消费陷阱,少花冤枉钱。
同时,我们也真心希望,相关的监管部门能够对这类“文字游戏”式的诱导消费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不能让不良商家一句轻飘飘的口头道歉就能蒙混过关。
要让他们的违法成本,远高于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收益,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维护好市场秩序,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消费者敢消费、放心消费,整个旅游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毕竟,信任的建立,靠的是无数次交易的坦诚相待;而它的崩塌,一次精心设计的误导就足够了。
热点资讯/a>
- 躲了三年没出手,美国才懂:中国这笔“冷静账”真不亏
- 歼-16带头,大陆5小时集结38架次军机进逼台岛,台军竖起导
- 蒯曼晚宴狂炫甜点,莫雷加德搞怪抢镜!国乒男队集体溜号加餐真相
- 普通人应该如何在股市中赚钱?
- 高股息红利股分红后股价下跌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