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88彩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南京保卫战的真相:唐生智一句豪言,赔上十万大军

点击次数:116 发布日期:2025-08-25

南京保卫战的真相:唐生智一句豪言,赔上十万大军

1937年的冬天,对中国人来说,冷得刺骨。淞沪战场上几十万将士的血还没干透,上海就丢了,日军的铁蹄踏碎了远东第一大都市的繁华。下一个目标是谁?傻子都知道,是首都南京。

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南京,守还是不守?这问题就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每个人都坐立不安。

按理说,军事上是绝对不该守的。淞沪会战把国军的精锐几乎打光了,剩下的都是残兵败将,士气低落,装备不全。南京城三面环水,背靠长江,一旦被围,连个退路都没有,纯纯的死地。李宗仁、白崇禧这些桂系大佬,脑子清醒得很,一个劲儿地劝蒋介石:“委员长,不能守啊!这是拿鸡蛋碰石头!”

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就是帮我们设计国防工事的那位,也急得直跺脚。他从纯军事角度分析,南京的战略价值已经不大了,守城的代价太大,不如“以空间换时间”,把部队撤到后方,重整旗鼓再战。

可问题是,南京是国都。国都一枪不放就拱手让人,这在政治上、在民心上,都是个没法交代的巨大丑闻。蒋介石自己也犹豫,他心里那本账算得比谁都精。守,几乎必败;不守,他这个领袖的威望就要一落千丈。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唐生智站了出来。这位湖南籍的将军,拍着胸脯,慷慨激昂地立下军令状:“我愿与南京共存亡!”这话一出,满座皆惊。蒋介石一看有人接了这个烫手山芋,立马就坡下驴,当场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全权负责南京防务。

唐生智为啥要干这件傻事?很多人说他沽名钓誉。其实,他骨子里还是有股军人的血性,加上他当时在军界地位有点尴尬,也想借此机会捞点政治资本。可惜,一腔热血,用错了地方。

命令一下,守南京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可拿什么守呢?唐生智手里攥着的,是一副烂得不能再烂的牌。

从上海战场上撤下来的部队,比如大名鼎鼎的德械师87师、88师,还有教导总队,听着名头响亮,实际上在上海已经打残了,伤亡超过一半,新兵蛋子还没训练几天就拉上了前线,战斗力大打折扣。

再加上从各地紧急抽调来的粤军66军、83军,还有川军,部队番号倒是凑了十几个师,号称十万大军。实际上呢,各部队建制混乱,派系林立,指挥系统一塌糊涂。很多部队连南京的地形都没摸熟,就被稀里糊涂地塞进了防御阵地。

咱们再看看日本人那边。淞沪会战的胜利,让日本军方从上到下都狂得没边了。本来日本大本营的计划是占领上海就收手,消化一下战果,逼迫中国政府谈判。可前线的将领们,像松井石根、柳川平助这些人,已经杀红了眼,根本不听东京的指挥,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挥师就向南京扑来。

这种“下克上”的风气,在日本军队里是家常便饭。东京的大本营一看控制不住了,索性在12月1日正式下达命令,命令华中方面军“攻占敌国首都”。这一下,日军的战争机器彻底开足了马力。

松井石根指挥的华中方面军,兵分两路,像一把巨大的铁钳,朝南京夹了过来。北路是主力,由他亲自指挥的上海派遣军,沿着京沪铁路和公路,气势汹汹地杀奔而来。南路是柳川平助指挥的第10军,从杭州湾登陆后,沿着太湖南岸包抄,目标是切断南京守军的后路。

除此之外,日军还派了两支部队渡过长江,从北岸迂回,打算把南京围个水泄不通。总兵力超过20万人,飞机、大炮、坦克一应俱全,而且都是士气高昂的精锐。

反观我们这边,唐生智制定的防御计划,看起来倒是挺像那么回事。他依托战前德国顾问指导修建的国防工事,布置了从外到内的三道防线。

最外围是栖霞山、淳化镇、牛首山一线,算是第一道屏障。中间是复廓阵地,也就是紫金山、雨花台、幕府山这些南京城外的制高点。最后一道,就是南京城墙本身。

这个计划,在地图上看着是挺完美的,层层抵抗,节节消耗。可执行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外围阵地上的工事,很多都是豆腐渣工程,要么就是年久失修。更要命的是,兵力严重不足,一个军要防守几十公里的阵线,兵力撒上去,就像往沙漠里泼了瓢水,连个响都听不见。

就拿俞济时的74军来说,这可是后来的抗日铁军,当时被部署在牛首山一带。可整个军的兵力,根本撑不起那么宽的正面。叶肇和邓龙光的两个粤军军,被放在了东边的青龙山、龙潭一线,面对的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压力山大。

说白了,唐生智的部署,就是把手里这点可怜的兵力,像撒胡椒面一样,平均地撒在了几十公里的防线上,处处设防,结果就等于处处不设防。日军只要集中优势兵力,随便找个点一突破,整个防线就得跟着崩溃。

一场实力悬殊、计划漏洞百出的保卫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十万中国将士,就在这样一种近乎绝望的境地里,准备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捍卫一个注定要沦陷的首都。

现在回过头来看,守南京这个决定,从军事角度讲,错得离谱。它把本可以保存下来用于持久抗战的宝贵兵力,白白葬送在了一场毫无胜算的消耗战里。但是,从民族精神的角度看,首都的抵抗,又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血战到底的决心。这种矛盾,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吧。唐生智的一句豪言,最终变成了十万将士的悲歌,和一座城市的万古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