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馆子”得罪了谁?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一顿饭的进退两难,折射出时代的复杂滋味。
我们的身边竟然出现了“吃饭恐惧症”
“走,下馆子去!”曾几何时,这句普通邀约饱含着对美食的期待、对相聚的喜悦。
可如今,“下馆子”这三个字却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意味,成了舆论场的热门话题。在全社会有了如此高的曝光和话题性。
一边是重庆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自费请客吃“苍蝇馆子”引发的热议,快一个礼拜了,余波还在持续,当时人均50元的消费,一句“我们的工资来自纳税人,如果公职人员不消费,小商小贩、种菜的农民就没有收入”,激起千层浪。
另一边是武汉五星级酒店在路边摆摊卖热干面、牛肉粉,河南、山西、浙江等地的高端酒店纷纷在门口支起摊子卖平价菜。
一个中国人日常最普通的消费行为,为何在当下变得如此如履薄冰?
一顿饭,何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标杆,不在文件里,而在百姓的饭碗里。”
01
饭桌上的风波:触动了谁的神经一顿饭引发的连锁反应
高洪波书记的周末“苍蝇馆子”之行的,看似平常却引发了远超预期的反响。他自掏腰包1100元请了两桌人吃饭,人均50元,选择的是一家普通的社区小店。这一举动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是“作秀”。
但真正触动公众神经的,是书记的那番回应:公职人员的工资来自纳税人,如果大家都不消费,小商小贩和农民就没有收入。高书记的“一顿饭”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划清了正常消费与“违规吃喝”的界线,实践了“不是吃喝都违规”的常识。界定违规不是看聚餐人数多少,而是看谁掏钱以及钱从哪来。
这番话点出了当下一个尴尬的现实:在各地严厉整治违规吃喝的背景下,部分干部因怕触碰红线,连正常聚餐都避之不及,甚至要求家属不得外出用餐。
这种过度解读政策的做法,不仅影响了干部的正常生活,更可能波及餐饮行业乃至整个民生经济链条。
餐饮业关联着种植、养殖、物流等多个行业。如果公职人员因“避嫌”而减少消费,不仅会影响餐馆的生意,还会导致农产品滞销、物流需求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针对任何单位和个人
02
时代需要地摊经济还是经济需要“地摊思维”
高端酒店的“弯腰”:五星级的地摊经济
与此同时,另一番景象正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演:五星级酒店纷纷“弯腰”摆摊。很多都加入了普通人的三轮车摆夜市的大军,是接地气了?还是无计可施?
在河南三门峡,下班时分,澳门天子酒店、金镰酒店、开元酒店等几家高档酒店门口齐刷刷支起摊子,黄花鱼、红烧排骨、凉拌牛肉全都摆在塑料盒里供市民选购。
一位大叔提着三盒菜边走边说:“平时舍不得去酒店吃,这一盒十来块,买回去当晚饭,省事又实惠。”摊子后面的酒店经理一边打包一边吆喝:“现做的!不是预制菜!”
浙江绍兴的酒店更早一步。五一期间,咸亨酒店就把臭豆腐和酥鱼搬到路边,刚摆好就被游客围住。到了6月,绍兴国际大酒店也加入街头大战,素烧鹅、爆汁肉包下午三点半就被抢走一半。
甚至国际品牌也不能免俗——天津丽思卡尔顿酒店的移动汉堡车驶入街头,希尔顿主厨在巴中叫卖卤味。社交媒体上有句犀利的评论:“如果连丽思卡尔顿都能摆摊,别的酒店还好意思端着吗?”
03
争议根源需要愤怒还是抵制
下馆子为何变得如此复杂?
一顿简单的饭,为何引发如此大的争议?究其原因,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公务接待的萎缩是首要因素。
“禁酒令”出台后,许多地方收紧了吃喝标准。河南信阳的一位酒店从业者坦言:“这次风波的漩涡就在我们这座城市。平日不少酒店餐厅包厢全靠公务消费撑着,现在既然吃饭的人不敢抛头露面了,我们只能想办法自救。”
2、外企和大厂差旅预算的削减同样影响深远。
根据合思《2024中国企业差旅管控分析报告》,超过60%的企业选择削减差旅预算;麦肯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过去三年差旅预算平均下滑15%-20%,科技、金融等行业甚至砍掉了30%以上。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大厂严控员工出差,杜绝非必要出差,甚至追溯半年内的酒店订单。
3、收入不稳定消费降级也改变了普通人的选择。
浙江绍兴一家酒店老板观察道:“现在老百姓不追求‘面子消费’了,都看性价比。’’当酒店把卤味、炸臭豆腐放到摊子上后,二十块不到就能买一份,平时舍不得进店的市民反而排队购买。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针对任何单位和个人
最后
浅谈两点
回归常识:
何时才能安心“下馆子”?
当一顿简单的饭不再成为舆论焦点,当公职人员能够正常消费而不被质疑,当高端酒店不再需要“弯腰”求生时,“下馆子”才算真正回归正常。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政策执行需要平衡艺术。整治违规吃喝不等于禁止正常消费。
另外行业需要双轨发展。餐饮也需要适应环境,从高端宴请到平民消费高星酒店未来的出路在于“高端+大众”两条腿走路。形势倒逼,有些企业和经营主体清醒了,场景外延拓展经营空间。以前是“人找店”,现在要“店围人”,堂食、外摆、线上即时团购、闪购三条线一起跑。不再只盯着公务消费和高端宴请,而是面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以反差感创造新的用户黏性。
消费观念需要回归理性。当消费者不再为“面子”买单,而是追求真实价值;当公职人员认识到“工资来自纳税人”,消费也是回馈社会的方式,我们才能建立健康的消费文化。
热点资讯/a>
- 《三国演义》中地方州郡的刺史、州牧、太守都是怎么区分?
- 湖北高速大升级!四条路变八车道,堵车烦恼成历史!
- 高考536分的她为何拒绝百万签约,真相让人意外
- 英格兰赢球却挨批?三狮军团进攻为何成“学生水平”
- 2021超能跑的10位老人:唯有坚持不懈才能跑赢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