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急得直跺脚,拿到武直 10ME 就想拆技术,这回算盘全落空
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巴基斯坦飞行员刚攥住武直 10ME 的操纵杆,转头就想把这架新飞机拆成零件 —— 可折腾好几天,连发动机外壳都没撬开。
这架从中国买的武装直升机,咋就成了 “拆不开的铁疙瘩”?
巴方为啥非要跟一堆金属较劲,难道买装备不是为了用,另有目的?
外界最近为巴方买武直 10ME 的价格吵翻了,有人说单架 2000 万,也有人说要 1.6 亿,差了 8 倍。
其实这不是单纯的数字矛盾,军贸合同里配置不同、统计口径不一样,都可能导致差价。 毕竟军购里的门道多,外人很难摸清所有细节,这种数据争议,反倒说明这笔买卖不简单。
巴方会选中国装备,往前数几年全是教训。 之前跟土耳其订 30 架 T-129,5 亿美金定金交了,结果美国断了发动机。
土耳其拿不出能用的飞机,巴方定金能不能全要回来都难说。 后来想找美国买 AH-1Z,又被特朗普以反恐为理由拒了。
两次军购全黄,巴方陆军参谋长气得说再也不跟西方打交道 —— 谁愿意花钱还看别人脸色。 现在克什米尔那边越来越紧张,印度不仅停了《印度河河水条约》,还把 “阿帕奇” 怼到边境。
巴方要是没能抗衡的武直,对峙时腰杆都硬不起来。 所以哪怕价格有争议,也得赶紧把装备拿到手。
边境的压力不等人,晚一步可能就少一分主动权。 可拿到装备只是第一步,巴方接下来的动作,才更让人在意。
中国这次对武直 10ME 防得这么严,往前找能看到实打实的教训。 之前彩虹 - 3 无人机技术被巴方转给土耳其。
结果土耳其搞出 TB-2 无人机,还抢了中国 12 亿美元的订单。 吃了这亏,再卖装备肯定得留后手。
现在连区块链都用上了,从零件到销毁全程盯着,巴方敢违规拆解,北京那边秒级就知道 —— 这种警惕是教训堆出来的。 巴方工程师不是没试过硬拆,有次拿切割机切发动机叶片,刚碰到就响警报,30 秒叶片碎成渣。
后来才搞明白,叶片上有纳米级防伪标记,一受力就触发自毁。 雷达罩更绝,里面藏着微型炸弹,没授权拆就炸芯片。
飞控密码每 72 小时换一次,还实时传数据回中国,想破解比登天还难 —— 这些设计就是断了逆向研究的路。 刚拿到飞机时,巴方可能以为跟枭龙一样,能摸到核心技术。
结果一上手傻了,芯片锁着,叶片焊死。 想改个火控参数都得找中方授权,之前想 “捡便宜” 学技术的算盘,一下就落空了。可巴方真会就此放弃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巴方网上总有人调侃,说这武直 10ME 是 “兄弟能用来打仗,却摸不到真本事”。 工程师们也憋屈,好几次想拆开来研究,结果要么叶片碎了要么芯片炸了,忍不住抱怨 “钥匙全在中方手里”。
可陆军参谋长在列装仪式上却一点不藏着夸,说这飞机是克什米尔前线的 “硬底气”。 为啥态度差这么多?
看实战数据就懂了, 俾路支省打反恐,这飞机从发现目标到摧毁才 12 秒。敌我伤亡比 1:37,比老款 AH-1 眼镜蛇效率高三倍,这种战力谁用谁知道。
到了高原更厉害,5000 米高度挂着 8 枚导弹飞,6000 米还能做高难度动作,印度的阿帕奇挂弹都上不去这高度。
有传言说有的报道写 “武直 - 10M”,有的写 “ME”,其实大概率是批次不一样。 早期试飞机型可能简化叫 “M”,量产交付的是完整版 “ME”,也可能是报道时图省事少写了个字母。
不过中方承诺 “确保充足零件供应”,倒让巴方少了点后顾之忧 —— 就算拆不了,至少不用担心坏了没的修。 战力能解燃眉急,技术焦虑却难消,这种又爱又恨的心态,会影响中巴接下来的装备合作吗?
别觉得中国给武直上保护是 “小气”,国际军贸本来就这样。 美国卖 F-35 给盟友,修个飞机都得整机运回去,日本想换个雷达还得求着洛马。
法国给埃及的阵风,电子战套件照样锁得严严实实,没见人说啥。 中国还帮巴方建维修中心,比这些国家已经灵活多了,保护自己技术和知识产权太正常了。
从长远看,巴方买这飞机真不亏,单价才阿帕奇的三分之一,拿到手就能用,刚好补上克什米尔的战力缺口。
可他们总想拆了学技术,这点就不地道了, 之前枭龙给生产线,是因为那时候要帮巴方建航空工业基础。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核心技术要是随便让人学走,以后中国装备还怎么在国际市场立足? 而且有人说巴方跟中国好,不全是 “兄弟情”,更多是地缘上需要靠中国制衡印度。
这话虽然直接,却有点道理 —— 国与国之间,现实利益从来都是放在前头的。 现在印度急着给苏 - 57E 装国产导弹,沙特也盯着武直 10ME 问价,军贸从来不是单纯买卖,是地缘棋局的落子,这步棋还会引出哪些连锁反应?
巴基斯坦拆武直 10ME 的心思落了空,这架 “拆不开的铁疙瘩”,一边用实战性能让巴方离不开,一边用技术保护断了其抄技术的路。 巴方有人抱怨有人夸,背后是战力刚需和技术焦虑的拉扯。
国际军贸本就没有 “裸送技术” 的道理,中国的做法符合惯例,也藏着过往教训的考量。 从克什米尔对峙到印度、沙特的反应,这单军购早超出买卖本身,成了地缘博弈的一环。
巴方当初的选择,既有现实压力,也有利益算计,而这种 “想要又难全” 的处境,或许才是国与国合作的常态。
热点资讯/a>
- 躲了三年没出手,美国才懂:中国这笔“冷静账”真不亏
- 歼-16带头,大陆5小时集结38架次军机进逼台岛,台军竖起导
- 蒯曼晚宴狂炫甜点,莫雷加德搞怪抢镜!国乒男队集体溜号加餐真相
- 普通人应该如何在股市中赚钱?
- 高股息红利股分红后股价下跌说明了什么?